谷宝珍在整理影人。

关海英在仔细研究影人作品部件。

黑龙江日报10月22日讯望奎县,有着“皮影之乡”的美誉,自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目前,小县城里一直有一群皮影老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作为中国皮影戏的子项目望奎皮影,如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皮影戏的子项目望奎皮影,如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取得这一成绩,离不开望奎县皮影协会主席、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望奎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谷宝珍和她的女儿关海英的心血和付出。为把这一民间艺术延续下去,保护好、发展好,使古老的民间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谷宝珍、关海英母女广泛征集流散在民间的传统影卷和影人,把即将失传的优秀影卷和影人挖掘出来,为继承和发扬皮影艺术提供充足的资料,努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文化素养好、富有创作才华的皮影队伍。

望奎县,有着“皮影之乡”的美誉,自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目前,小县城里一直有一群皮影老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谷宝珍是望奎皮影戏第四代传人,从事皮影戏演出已40多年。七八岁时就爱看皮影的谷宝珍能把复杂的台词都背下来。年轻时学唱过评剧,后来改唱样板戏和京剧,但谷宝珍总觉得皮影的曲调更优美。师从皮影戏的第三代艺术家传人刘文芳老师后,也传承了老师给的皮影箱。谷宝珍说,谁能有这皮影箱子,谁就是皮影队的队长。

谷宝珍年事已高,前些年一直思考寻找接班人的事,希望江北派皮影戏后继有人。当年她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关海英。关海英从小的嗓音条件好,爱唱歌,跟着母亲学习皮影戏,但毕业后由于唱皮影戏无法分担家庭的经济重担,因此几度搁浅。

“无论离开望奎多久,人们都不会忘记,小时候满屯子追看皮影戏的日子。”谷宝珍说,年至年间,是望奎皮影的繁荣发展时期,有皮影戏班子(影箱子)近20个,皮影艺人多名,村屯中许多人包括小学生都会哼唱皮影戏的调调。长期以来,望奎各村每年都要在6至8月间展演,此时为农闲季节,天气暖和,适宜露天演出。人们一听说皮影戏班子来了便奔走相告,喜悦之情如同赶庙会、过新年一样。

后来,著名皮影艺人张学文博采众长,在保留乐亭皮影唱法的基础上,揉进了“落子”(东北地方戏)、东北大鼓、东北民歌中的优秀唱法,创造出粗犷豪放、音域宽阔、旋律流畅的望奎唱法。后又经众多望奎皮影艺人的反复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北派”皮影唱腔风格,声名远播,也成为全省乃至东北民间艺术的亮丽品牌。

年,望奎县文化馆重新组建了皮影队,移植改编了现代京剧剧目。在皮影艺人的积极努力下,加之人们对皮影艺术情有独钟,望奎皮影得以恢复发展。影箱数达22个,新培养皮影艺人多名。以谷宝珍为首的第四代皮影艺人们更是坚持演出活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传下去。

“皮影戏已经成了每一个望奎人身上携带的烙印。那些年,这里无论大人孩子,都会哼唱皮影调调。尤其是离乡的游子,只要一听到望奎皮影戏的调调,内心就立刻柔软下来,想起家乡那些难忘的时光,也许这就是乡愁吧?”关海英说,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学术界较统一的观点认为,皮影戏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清代滦州驴皮影才传入东北。

关于皮影戏还有好多古老的传说。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种利用平面艺术造型进行表演的艺术。由于表演时是借助灯光将影人透映在白布上,因此,称之为“灯影戏”,因为当时影人是用纸刻制的,又称“纸影戏”。纸很不耐用,后改用牛、羊、马等家畜皮刻制,但更多的是使用驴皮,所以又称“皮影戏”“驴皮影”。

望奎皮影是集文学、美术、音乐、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它不仅对剪纸、雕刻艺术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还对评剧、龙江剧等舞台姊妹艺术的繁荣有着重大影响。其艺人以“边外”东北影为主要唱腔。20世纪50年代,是望奎皮影艺术快速发展时期,也是黑龙江皮影戏“江北派”形成的关键时期。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皮影艺术在望奎不断发扬光大,风格独具,通过运用自如地摆动三根操纵签子,使影人的各种动作都逼真表现出来,真可谓:“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光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多年来,望奎皮影在保护中进行着发展与传承,如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和年排练的新剧目《斗邪魔》等作品都是新的剧目。

“近期我将去绥化学院讲授皮影戏课程。”关海英说,近几年来,望奎皮影又有了新发展,县文化馆与绥化学院音乐系联合成立了望奎皮影研究所,对望奎皮影的起源、发展历史、艺术特征、保护传承及未来的发展构想与对策等都进行了详尽地论述及深入地探讨,并改编整理了许多新剧目、皮影唱段及皮影曲牌,创作了皮影舞蹈,可以说这份“看得见的乡愁”,历经风雨,终于完好地流传下来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