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鲜明和典型的饮食色彩,年代更迭,一点点把饮食文化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它主要涉及“饮”和“食”两个方面,“饮”主要指代表酒精饮料的酒和非酒精饮料的茶等;“食”则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以五谷为主食,蔬菜、肉类为副食的传统饮食结构。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在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蕴育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和小吃。
今天咱们谈的是东北的一道特色美食——望奎筋饼。望奎筋饼以它独有的风味和地方特色备受人们喜爱,由于适合各种人的口味,成为望奎当地人民和过往宾客所喜爱食的佳品。中央电视台于年2月15日的专题节目时间里,介绍了望奎筋饼的制作工艺,并称之为中国一绝。
早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年),望奎就有了以专门经营筋饼为主的小店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吉祥春”饭馆,烙出的筋饼薄似纸、明如水,可视食者口味卷各种毛炒菜,并配以面酱、麻酱、葱丝、姜丝等。同时还可佐以酒类或汤类。由于经济实惠,顾客门庭若市。烙筋饼的师傅名叫刘德,祖居黑龙江省绥化县,自幼聪颖好学,在面食上很有研究,他广采众长,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创建了烙筋饼的独特工艺。由于筋饼受人欢迎,来往学习者不断。刘德师傅不但自己亲自烙,并带有几个徒弟,由于不断切磋技艺,技日益精湛。
制作筋饼的面剂子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关内移民的大量涌入,经济日繁荣,商贾云集。至民国七年(年)望奎建县前,经营各种风味饮食品的饭店、小吃铺已具相当规模,筋饼这一主食品种的作工也越来越精细。民国三十年(年)至光复(年)前,因日本侵华,百业凋零,很多大、中型饭店相继倒闭,而以经营筋饼为主的小店铺却得以生存和发展。此时,最有代表性的是“福香春”饭馆,经营的筋饼远近闻名,过往商客都以能吃到正宗的望奎筋饼为幸。
师傅用擀面杖擀筋饼望奎筋饼的制作工艺是:将一斤面粉用温凉水加适量盐碱,和好放30分钟后,将面团揉合好。揪成重量为17至20克的面饼,用擀面杖擀成直径约为20厘米,厚度为1~2毫米的椭圆形面饼,在案板上用手按开,用大杖子扦三杖成圆形,最多不许超过三杖子半,放入平锅上两面烙,切忌在和面和下锅烙时都不要用油。饼烙好后显纯白色,薄厚均匀,直径一尺以上,无厚边。放在报纸上,可清楚看到下面字文。吃起来口感"筋刀",有咬头。
烙出的筋饼薄如纸建国后,烙筋饼的技艺被发扬光大,县内的国营和个体饭店均有经销。最有代表性的师傅是王立德、刘长义、白玉成,曾多次举办培训班传播技术,来望奎学习烙筋饼技术者络绎不绝。
卷上各种小菜改革开放后,一些望奎人走出家乡,在省内各地开设饭庄经营筋饼,开设饭庄最多的要数兰西榆林镇。榆林镇是松花江北交通重镇,G公路从镇中心穿过,车流量巨大,于是在哈黑路两侧出现了多家筋饼店,生意兴隆,效益相当可观。当时,江北各县去省城哈尔滨办事,都是到榆林镇吃早餐,甚至不少人专程驱车前往兰西榆林镇,只为一饱这筋饼的口福。榆林筋饼,成了这座小镇的一张金色名片。走进榆林镇,就走进了筋饼王国。促进了兰西县及周边休闲旅游业的迅速崛起。
“望奎筋饼”在榆林镇半个世纪的经营,再通过过往大车司机口耳相传,早已把筋饼招牌传播到全国各地。现在人们已经忘了当年的“望奎筋饼”,只知道榆林镇筋饼,“榆林筋饼”已成为黑龙江省响当当的美食品牌。
近几年,不少年轻人学成了烙筋饼的技能,到全国各地开设饭店,主打“榆林筋饼”,连锁店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发展成标准化中式特色快餐。
工厂工人制作筋饼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购物理念,在网上可以买到任何你想要的物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望奎县惠五村开办了一家筋饼加工厂,专门在网上销售筋饼,无论你在任何地方,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正宗的望奎筋饼,在家就可以体验“一饼卷万物”的感觉。对了,由于品牌效应,现在叫“榆林筋饼”,不管称呼怎么变,筋饼还是那个筋饼,带有家乡的味道筋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