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宴就能吃掉半头猪,真正的满族杀猪菜,究竟是何真面目?乡野之间,皇家旧地,真的流传着民间的满汉全席吗?还有那农家院里,联排的大锅大灶,非常简单的炖煮,也都能豪气冲天。
筠宝厨房来到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这座旧时的双龙城,曾是清朝时期,赫赫有名的皇家围场,也是现如今满族人的聚居地,地域文化,年俗文化,仿佛都在向我透露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这里的味道,藏着大文章。
那么,重要节日的满族人饭桌上,望奎人会排列出怎样的豪爽大阵仗呢,杀猪菜是望奎人,颇具满族特色的传统菜,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养猪的民族之一,满族人善于烹饪猪肉,也因此成就了满族人名满天下的东北杀猪菜。
作为满族后人,小宋从表哥手中接过了制作杀猪菜的家传手艺,凭借着一招一式,刚刚三十出头的小宋,就成了十里八村,小有名气的村厨,在他这儿,我准备见识见识,什么才是最正宗的满族杀猪菜?
杀猪菜做得香不香,选猪是关键,小宋告诉我体重多公斤,隔年长成的东北土猪才是最佳之选,经过一年用豆饼和包谷的喂养,母猪体型健壮,脂肪含量适中,达到了6分瘦4分肥的黄金比例。
当地人对如何养出好猪,颇有心得,因此望奎成为了我国出口瘦肉型猪的主要产区,正宗的满族杀猪菜,原来是一席完整的杀猪宴,如此一番硬仗,纵使小宋有三头六臂,也无法一个人完成全道制作工序。
俗话说的好,打仗亲兄弟,授业恩师表哥特地前来助阵,家里人也各自通力协作,都是为了要这一桌家宴中,大获全胜,怎样才能保证先后制作的15道菜在集体上桌时,全部热气腾腾,口感最佳,这绝对是一门时间统筹的艺术。
半扇猪,不同部位,有里有外,全部投入到一口大锅中炖煮,这种半蒸半煮的方法,东北人称之为“烀”,杀猪宴上的重量级菜色,都得经过这一关,才能再分别加工,闪亮登场,方法虽然简单,却最是考验制作者对火候的把握,不同部位成熟的时间各不相同,一同入锅,出锅时却讲究先后。
就在这时,小宋突然端出一大盘白花花的东西,说要做一道硬菜,这重重的一盘子大肥肉啊,却是杀猪菜中最硬的一道菜--油滋啦。先在锅中放水,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肉的口感,直接靠油,火一急,肉就老了,特别硬,口感不好。
先放鸡冠油,铺于锅底部,因为鸡冠油较多,接着放入肥膘,接下来放五花肉和瘦肉,这就是最有名的油滋啦了,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因为它在出锅之前那个油滋啦滋啦的声音。东北人吃它,就像我们现在的小孩吃零食一样,是很珍贵的一种美食。咬上一口,满满的幸福味道,你需要很用力的嚼,然后香香就一直在嘴里打转,就像吃一块口香糖一样,最后你会很不舍得的,把它带着满满的油,给吞咽下去了。
记得小时候,每次妈妈炼油渣子,总会去偷吃,每次都被打、被罚,吃着它,就是满满的儿时回忆啊。
早在东汉末年,探求事物命名缘由的著作,《释名》中记载,“戴角曰脂,无角曰膏”,这里的高指的就是猪油,猪油补虚润燥,热量更高。正适合寒冷地区的人们,内食外用。特别的香味和润滑感。是植物油无法比拟的。青菜用猪油爆炒。顿时鲜绿油亮。平添一缕肉香。而猪油擅长的起酥的特性,也赋予糕点、面食更加香浓酥脆的口感。
与此同时,在另一口锅中,内脏已经被烀得恰到好处。无需复杂的调料,一碗酱油,蒜泥,就是去腥提味的法宝,不过一同出锅的,似乎还有一个特殊的部位。那就是猪头焖子。
隆冬时节,是制作猪头焖子的最佳时机。冷空气加速了食物凝固的过程。剁碎的肉末被猪皮中丰富的胶质黏在一起,被镶嵌进琥珀色的冻汁当中。如此艺术的造型,与别名,猪头糕相得益彰。
烀了两个多小时,美味纷纷出锅。而余下的积蓄精华的老汤。将成就杀猪宴上,最经典的代表味道--烩菜。酸菜要提前进入老汤中炖煮。
提前盛出的老汤混入猪血,待粘稠度适中,灌入大肠,从血液中分离出的血筋,与血肠一同下锅,6分钟后,扎眼放气,以免血肠膨胀爆裂,再过6分钟,血肠出锅,这才标志着杀猪宴大功告成,可以鸣金收兵,喜庆开吃了。
古老的杀猪宴,在年轻的小宋手中,一力传承,发扬光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传承,记忆中的味道,从未变淡,反而随着家族的生生不息,而越来越浓,这不仅是一种味道的传承,更是中国人重视家庭,崇尚亲情的传承。浓浓的味道,裹杂着暖暖的亲情,积攒着全家的酸甜苦辣,终于在这场豪爽的味觉盛宴中,痛快的挥洒释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