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缓缓地爬出云层,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寂静了一夜的街道重新变得喧嚣……曾经一度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重新运转,岁月静好的背后,离不开疾控人枕戈待旦的坚守和付出。
6月28日,省疾控中心党委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受到了党中央的表彰,这是继年荣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后,该中心获得的又一殊荣。作为代表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亲自捧回这巨大荣誉的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于艳玲激动地说:“在建党百年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省疾控中心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是对中心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顽强拼搏、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更是对我省疾控战线各级党组织的最高褒奖。”
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省疾控中心党委沉着应战、从容应对。自省内确诊首例新冠病例,中心党委坚决落实行政负责制,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形成党委决策、行政指挥、班子协调推进的组织体系,党委班子24小时审核全省病例,评估聚集性疫情风险。全员连续多天无休,实验人员24小时运转,落实现场流调、实验室检测、信息监测、消杀指导、社区管控、舆论宣传等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国疾控系统中首次采集分离出新冠毒株粪便标本,累计检测标本3万余份,为全国核酸检测使用“混检”方法的可靠性提供重要数据;为13地市派专家、援技术、送物资,及时准确发布疫情信息,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防护、消除恐慌、理性应对。
疫情防控在哪里,就把临时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到哪里。省疾控中心党委主动扛起政治责任,服务服从大局。疫情期间,支援疫区30余次,持续支援余人次,成立临时党支部7个。特别是年末,我省出现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中心在望奎县搭建我省首个移动方舱实验室,方舱实验室临时党支部定期召开支委会及支委扩大会,分析党建工作形式,改进疫情防控工作局面,为我省快速有效控制疫情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彰显党建引领和支部堡垒作用。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勇担使命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阻击战、攻坚战,更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守得牢不牢、使命担得好不好的考场。于艳玲介绍,年初,湖北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省疾控中心党委在中心人员告急、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向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号召,号召大家彰显政治本色,积极投身援鄂工作。一天内,名党员向中心党委递交请战书,表示将不计生死、不计得失,坚决打赢湖北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心党委先后选派8名业务骨干驰援武汉市、孝感市、来凤县等地,援助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最长援助时间达45天,为当地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随后,最美逆行一次次上演,党员干部职工听党指挥、牢记使命,向着疫情地图的深红处前进。1人参加援俄罗斯医疗专家组赴莫斯科援助18天;余人驰援绥芬河外防输入工作50天;一夜间集结人驰援绥化市望奎县全力奋战30余天,他们中有的人刚刚大病初愈,有的人家里还有刚刚出生的孩子,他们迅速投身保卫人民的严峻斗争中,取得了一场场生命守卫战的胜利。
时任绥化常务副市长的董文琴在送别仪式上对省疾控中心在疫情初期即给予大力援助,向支援望奎县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时说:“二十多天来,流调队和方舱实验室人员不分昼夜地顽强工作,你们白衣执甲、逆行担当的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为我们带出了一批流调队员,是你们帮助我们共同打赢了这场高寒地区疫情保卫战!”
省疾控中心20个党支部、7个临时党支部在龙江疫情防控主战场和抗击疫情最前线,犹如一个个红色坐标,凝聚先进党员力量,吸引了优秀分子火线入党,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一场场战役,党员干部职工更加站稳了人民立场,全面提升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突出政治引领“支部设在科室上”
“组织强则党建强,党建强则团队强。”作为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于艳玲对于这句话感悟颇深。在她看来,加强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必须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坚持固本强基、创新方法,不断适应新形势、探寻新规律、落实新常态,着力构建大抓基层党建新格局。
在党建工作上,省疾控中心党委突出政治引领,坚决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党委会、行政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增强党政领导配合协调,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向业务工作渗透;建成“支部设在科室上”的新格局,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强化组织领导不松劲,坚持以好干部标准抓紧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于艳玲表示,当前,我省新冠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疾控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理念,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从严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龙江建设和发展提供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以实际行动守护全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来源:龙头新闻
觉得好看,先点“赞”,再点“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2.html